【法屬玻里尼西亞】大溪地文化之旅

文章發布日期:2019年7月7日

提到法屬玻里尼西亞(French Polynesia),又俗稱為大地溪(Tahiti),你會聯想到什麼呢?碧藍海洋?夢幻水上屋?保羅·高更Paul Gauguin?這篇文章將不談上述內容,而是藉由去到大溪地的幾個島嶼,循著遺跡來探索玻里尼西亞人的歷史和文化。

太平洋島嶼主要劃分成三個區塊(如下圖所示):美拉尼西亞(Melanesia,意指黑色的島嶼)密克羅西亞(Micronesia,意指小的島嶼)玻里尼西亞(Polynesia,意指許多的島嶼)。這是法國海軍官員兼探險家Jules Dumont d’Urville(1790-1842年),根據各島嶼的文化特徵與地理位置所做的劃分,然而這三個區塊在文化、語言或生物學上也有重疊。

著名的玻里尼西亞三角點(Polynesian Triangle),由夏威夷群島、紐西蘭及智利的復活節島(Rapa Nui)所組成,三角點內的島嶼皆被歸類為玻里尼西亞(Polynesia),中心點坐落在法屬玻里尼西亞的若伊亞堤島(Raiatea)。

也有不在三角點內,位居美拉尼西亞(Melanesia)和密克羅西亞(Micronesia),但他們說著玻里尼西亞語,並擁有相似的文化特徵,這些群體被稱之為玻里尼西亞離群值(Polynesian Outliers),像是Tikopia、Anuta和Nukuoro等。

太平洋島嶼主要被劃分成三個區塊:美拉尼西亞(Melanesia),密克羅西亞(Micronesia),玻里尼西亞(Polynesia),如上圖所示。圖片來源為Wikipedia

太平洋三大區塊中,我去過美拉尼西亞(Melanesia)和玻里尼西亞(Polynesia),其中以玻里尼西亞居多。下面所提供的照片中,斐濟(Fiji)和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屬於美拉尼西亞,很明顯可看出美拉尼西亞人和玻里尼西亞人在臉部特徵、膚色及傳統服飾上的差別。

順帶一提,在郵輪靠岸的港口或是觀光導覽的活動中,時常可看到當地人穿著傳統服飾、表演打鼓跳舞來娛樂觀光客,實際上他們的日常穿著為簡便的T恤、短褲或花洋裝等。

【左圖】拍攝於斐濟的Suva,【中間】拍攝於法屬玻里尼西亞的若伊亞堤島(Raiatea),【右圖】位於的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的Alotau 。

玻里尼西亞人從哪裡來?

玻里尼西亞人最原先被認為是來自新幾內亞島(New Guinea),然而根據最新的基因、語言與考古研究指出,玻里尼西亞人的祖先實際上來自台灣原住民。

當時一批台灣原住民於5000年前離開台灣,他們一路遷徙至菲律賓與東印尼,接著約莫在3000多年前往東遷徙,出現在拉皮塔文化(Lapita Culture )區上的島嶼,也就是美拉尼西亞及玻里尼西亞的西部,現今的新幾內亞島東部、所羅門群島(Solomons)、瓦努阿圖共和國 (Vanuatu)、新喀里多尼亞(New Caledonia)、斐濟(Fiji)、東加(Tonga)及薩摩亞(Samoa)。

在這之後,玻里尼西亞人停止遷徙長達好幾個世紀,約莫在1000年前才再次啟航。他們乘著邊架艇獨木舟(Outrigger Canoe)或雙殼體獨木舟(Double-Hulled Canoe),攜帶著家畜與耕作植物,航向遠太平洋上的諸多島嶼,抵達三角點的頂端夏威夷和智利的復活島,並在700多年前到達紐西蘭。

這是人類史上首次出現的遠航壯舉,沒有先進的科學儀器,憑藉著洋流與風作為動力,並以星空導航,他們被視為是古代的航海高手。迪士尼卡通《海洋奇緣》(Moana)正是以玻里尼西亞人航海史蹟為背景所建構的故事。

玻里尼西亞人的始祖源自於台灣原住民。一批台灣原住民約在5000年前離開台灣,一路遷徙至菲律賓、東印尼、新喀里多尼亞、斐濟等諸多島嶼,中間停航達一千多年,於西元一千年再次啟航,這段旅程後來成為人類航海史上的壯舉之一。圖片來源為Wikipedia

玻里尼西亞人的原始宗教信仰

在受到歐洲影響之前,玻里尼西亞人的信仰強調泛靈論(Animism,一種認為天地萬物皆有靈魂,被賦予神聖的超能力,像是風神、森林之神、海神、戰神、豐收之神、瘟神等。泛靈論滲入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層面,他們認為這股力量可能會因為人類作出不當的行為而失效,因此使用禁忌來預防。另一方面,他們也祭拜祖靈。

玻里尼西亞人祭拜靈性的方式有:祭祀(包含以人作為祭品)、吟唱背誦、盛宴、性儀式或齋戒禁慾禁食等。而如同大多數的宗教信仰將神形象化,玻里尼西亞人的文化中也存在著神像,其中Tiki雕像最為人知,智利復活島上的Moai巨石像即是Tiki

目前關於Tiki的研究文獻極少,較普遍的說法是Tiki為玻里尼西亞神話故事中的半神或人類的始祖,為人類的守護神。在大溪地,人們稱Tiki神為Tiʻi,而夏威夷的毛利人稱之為 kiʻi。考古學家發現第一個Tiki雕像於13世紀出現在法屬玻里尼西亞的馬克薩斯群島(Marquesas Islands)。

我們來到法屬玻里尼西的第一站,為馬克薩斯群島(Marquesas Islands)中最大島努庫希瓦島(Nuku Hiva)的首都Taiohae。

努庫希瓦島的首都Taiohae

這個小鎮沿著半圓形的海灣而建,沙灘因火山的緣故而呈現黑色。我當時沒有參加任何導覽行程,只是沿著海灣散步,途中我見到許多神秘的雕像。

其中一張照片,雕像周圍圍繞著一圈灰白色的珊瑚礁石,祂就是玻里尼西亞神話故事中的Tiki–半神或人類的始祖,被視為是人類的守護神。而其他的雕像我找不到說明資料。

Temehea Tohua 遺址

走著走著,我們來到Temehea Tohua 遺址,這裡被視為是Taiohae部落最後一任皇后(或女酋長)的家鄉。當時我們只是漫無目的地四處走走看看,並不知道這裡是考古遺址,沒有特別留意周遭環境。

特別引起我注意的,是眼前有人在焚燒稻草,而煙霧後方是一座看似廟宇的建築。我開口問了當地人,他跟我說雕像後面的茅屋是座廟。他還主動將推車移走好讓我拍照,但我喜歡有他的背影入鏡。

戰士與女人的巨大雕像

在努庫希瓦島(Nuku Hiva),除了上述的神秘雕像和古老遺址,還有著混合新舊風格的藝術品。在接駁船靠港的地方,有一處山坡上矗立著一對巨大的連體雕像,由戰士和女人組成,是南太平洋島嶼上最巨大的雕像。

天主教聖母教堂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Taiohae

除此之外,這個小鎮擁有一座獨特的天主教聖母教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Taiohae ),於1977年落成,歐式風格的鐘塔,搭配教堂內外玻里尼西亞人的木雕藝術,是遊客必訪的景點之一。這讓我想起台東的金崙聖若瑟天主堂,那座展現排灣族藝術的美麗教堂。

玻里尼西亞三角點

對於喜愛探索歷史和文化的旅者,來到法屬玻里尼西亞別錯過若伊亞堤島(Raiatea)。若伊亞堤島(Raiatea)分成三個行政區(Commune),Taputapuātea行政區和該行政區上的塔普塔普阿鐵阿神廟(Taputapuātea Marae)在2017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s)名錄中,整個法屬玻里尼西亞僅此處入選。

Taputapuātea有什麼看頭呢?散布於此處的考古遺跡和神廟(Marae),見證了瑪奧黑(Ma’ohi)的千年文明,這裡是玻里尼西亞古文化的誕生地。

塔普塔普阿鐵阿神廟(Taputapuātea Marae)

神廟(Marae)是玻里尼西亞人文化中的神聖地或社交廣場,由石塊堆砌而成的四方形廣場,作為宗教、慶典與喪葬活動的中心。Marae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用詞,像是在馬克薩斯群島(Îles Marquesas)稱為Meʻae,在薩摩亞(Samoa)稱之為Malae。

塔普塔普阿鐵阿神廟(Taputapuātea Marae)最初用來供奉造物之神Ta’aroa,後來也用來祭祀戰神’Oro,同時這裡被認為是活人與祖靈世界和神的交會之處。除此之外,塔普塔普阿鐵阿神廟(Taputapuātea Marae)被視為是Tamatoa王朝政治和權力的象徵。

在Tamatoa王朝統治社會群島(Society Islands)西半部的期間,各部落的酋長(他們被稱之為Ari’i)、戰士和祭司們,透過定期的會面,在此進行知識的交流和舉辦宗教儀式來鞏固Tamatoa王朝的聯盟關係。

其中,他們從塔普塔普阿鐵阿神廟(Taputapuātea Marae)取下一兩個石塊,運送到有結盟關係的島嶼上,酋長們(Ari’i)使用這些石塊建立新的神廟。目前在大溪地島、庫克群島(Cook Islands)、夏威夷和紐西蘭等地都可見到神廟的遺跡。也因此,Taputapuātea被視為是玻里尼西亞三角點(夏威夷群島、紐西蘭、智利的復活節島)的中心點。

歐洲影響力進入法屬玻里尼西亞

繼玻里尼西亞人之後,自16世紀起,歐洲探險者、貿易者、傳教士和鯨船隊也來到了法屬玻里尼西亞,前後有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和荷蘭船隊,而基督教開始在法屬玻里尼西亞深根始於19世紀初期。1797年英國傳教士來到大溪地島定居,在這期間一直與Pōmare皇室保持良好關係,但皇室成員並未成為基督徒,直到一場政變之後。

1808年大溪地島的酋長們集結起來叛變,國王Pōmare II因被迫逃到茉莉亞島 (Moorea),英國傳教士也跟著他一起逃亡。四年後國王Pōmare II回到大溪地島擊潰他的敵人,同時他宣布成為新教徒。

英國傳教士的影響遍及大溪地人的生活各層面,從文字學習、穿衣風格、產業發展到法律制定等。在傳教士的協助下,大溪地首次出現印刷機、製糖廠、紡織廠和法律典範。此時政治實權一直掌握在大溪地人的手上,直到法國傳教士的到來。

1834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來到大溪地島,受到當地人強烈抵抗,法國便派炮船來應付,隨後於1842年,法國以不讓傳教工作受干擾為由,將大溪地島納入所屬保護國 (法文稱之為d Établissements français d’Océanie, EFO)。1946年在法國第四共和憲法下EFO 成為該國海外屬地,1957年EFO更改為現今的名稱法屬玻里尼西亞(法文為Polynésie Française)。

法屬玻里尼西亞在2003年從海外領地 (Territoire d’outre-mer, TOM)修改為法國海外集體(Collectivité d’outre-mer, COM),享有極高的自治權。除了在司法、大學教育、外交、國防與安全議題上無決定權,他們能決定自己的總統與議會,在初等與中等教育、健保、城鎮計畫與環保等項目上享有自主權。

位在波拉波拉島(Bora Bora)上的Paroisse Saint Pierre-Célestin教堂。

位在若伊亞堤島(Raiatea)島上的大學 College Faaroa。

現今的法屬玻里尼西,共分成五大群島,分別為社會群島(Society Islands)、土阿莫土群島(Tuamotu Islands)、甘比爾群島(Gambier Islands)、馬克薩斯群島(Marquesas Islands)、南方群島(Austral Islands)。

人口數約28萬5千人,75%為玻里尼西亞人、15%歐洲人、10%為華人,首都位在大溪地島的帕皮提(Papeete)。官方語言為法語和大溪地語,在觀光客盛行的區域廣泛使用英語。宗教信仰方面,約55%為新教徒,33%天主教徒、5%摩門教。

1962年法國在法屬玻里尼西亞駐紮軍事人員,並於穆魯羅瓦環礁(Moruroa) 開啟核子測試,同時加上觀光產業的發展,漸漸地法屬玻里尼西亞的勞動力從農業轉向服務業,目前約7成勞動力產出在軍事服務和觀光產業上。最大出口項目為黑珍珠和香草。

若你對珍珠產業感興趣,來到首都帕皮提(Papeete)可去參觀珍珠博物館 (Robert Wan Pearl Museum),在這裡你可以學習到人類使用珍珠作為裝飾品的歷史、人工淡水與海水珍珠的養殖過程、如何判斷珍珠的價值等知識。不過當我得知人工珍珠的養殖過程是建立在珍珠蚌的痛苦上,決定日後不購買珍珠飾品。另外,如果你喜歡逛市集挖掘當地的手工製品,那帕皮提市集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圖一】拍攝於珍珠博物館 (Robert Wan Pearl Museum)【圖二與圖三】為位在首都帕皮提(Papeete)的市集。

國花:大溪地梔子花

最後,要來談談法屬玻里尼西亞的國花–大溪地梔子花(學名為Gardenia Taitensis,英文俗稱為Tahitian Gardenia,大溪地人稱之為Tiare Mā’ohi,由5到9個花瓣組成的白色花朵,散發出淡淡的香味。在南太平洋的諸島上皆可看到大溪地梔子花,並非為大溪地特有種。

大溪地人每天會配戴梔子花,女性戴著全開的花朵,男性則配戴花苞。戴在左耳代表已有伴侶,塞在右耳代表單身、正在尋找伴侶中。如果將花朵放在頭的正後方,代表追隨我。

覺得這樣的文化很直接、有效率,求愛著在第一時間可判斷對方的感情狀態。

而在特殊場合或慶典時,他們會配戴用花朵做成項鍊和花冠。另外,當地人會在機場或船靠岸的地方,將半開的梔子花發送給旅客,作為歡迎的意思。

梔子花除了裝飾的作用之外,也被做成草藥和保養品。大溪地人將梔子花浸泡在椰子油,製成大溪地萃取油(Monoi oil),作為肌膚與頭髮的保養品。

我們的司機兼導遊,正在展示他們是如何將葉子做成盛飯的餐盤。

關於玻里尼西亞,還有許多值得探討的有趣內容,此篇文章僅以法屬玻里尼西亞為主題來簡述玻里尼西亞人一小部分的歷史與文化。至於紐西蘭和夏威夷的毛利人,筆者日後再寫成一個篇章來分享。

作者:吳貞貞 Jennifer Wu

或許你還想看

【環澳洲一圈郵輪之旅】
40天12個城市和小鎮

【法屬玻里尼西亞】
我心中最美的海灘 Fakarava

【巴拿馬運河航程】墨西哥 Cabo San Lucas